专职调解 联动调解 全民调解
大连创造人民调解精细化作业新经验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韩宇
“调解矛盾纠纷要会法律、会沟通、会技巧、会说话、会观察、会周旋、会总结。”这是周玉芬提炼的“七会”工作法,她有着30多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经验。
退休后,周玉芬被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司法局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前不久,一对夫妻因为房产证加名问题闹到要离婚的地步。调解中,周玉芬凭着丰富的经验,了解到这对夫妻感情稳定、无其他矛盾,只是因为房子问题谁也不让步,便耐心地进行背靠背、面对面的调解,摆事实、讲道理,使得妻子终于理解了丈夫,夫妻俩和好如初。
“目前,大连市共有像周玉芬这样的专职人民调解员372名。别看人数不多,但他们的作用可不小。”大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杰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些调解员不仅化解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还成为全市兼职人民调解员的“导师”,推动大连市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持续提升。
近年来,大连市司法局精细化作业人民调解工作,除加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外,还充分发挥三级调解组织联动机制,将不同矛盾纠纷分流妥善处置,并举办市民调解大赛,提高百姓对调解工作知晓率、首选率,营造全民参与调解氛围,形成了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大连实践”。
专职调解确保质量
黄丽华是大连市西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今年7月初,她帮助站北街道双星社区成功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
“这起纠纷街道和社区一开始没调成,便找我去调解。”黄丽华告诉记者。
原来,双星社区一栋居民楼进行暖房工程改造,一楼一家饭店烟囱紧贴着外墙延伸到顶楼,影响了保温板安装。由此引发了工程经理与饭店老板的纠纷,老板怕烟囱拆了再安装环保不合格,经理怕被烟囱遮挡的墙壁不安装保温板工程不合格,双方互不相让。黄丽华介入后,首先请环保部门现场勘查,得出了烟囱环保合格的结论。然后设计出一个方案:拆一节烟囱装一段保温层,等这一节烟囱装回去,再拆下一节,循环往复。最终,经理和老板欣然接受这一方案,居民楼保暖工程得以顺利完工。
“类似黄丽华调解的这类比较复杂的案件,很多兼职人民调解员难以驾驭,得有经验丰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介入从而提高成功率,这就需要加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力度。”陈杰欣慰地说,今年3月,大连市委政法委、市中院、市司法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其中对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和履职情况督查”作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唯一考核项目,被纳入《2019年大连市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计划》。以此为契机,大连市专职人民调解队伍人数由2018年的46人,扩充为目前的372人。在待遇方面,除了不等数额的基本工资,还有不等数额的办案补贴,以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据大连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颖介绍,这些专职人民调解员大多为公检法司退休干部、律师等,他们有着丰富的调解经验,不仅办案质量高,还可以指导培训更多的兼职人民调解员,从而提升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周玉芬曾到多个社区,为社区调解专干和居民开展反家暴法讲座,并现场回答相关问题。社区调解专干李辉说:“周大姐一有纠纷要调解就叫上我,身临其境的学习让我快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和注意事项。”
联动调解作用明显
今年7月15日上午,大连某服饰有限公司52名讨薪工人代表来到普兰店区司法局,送上“人民调解暖人心”的锦旗。
原来,这家服饰公司由于服装出口回款不好及内部管理等问题,造成52名工人两个月工资未能及时支付。工人们为了能够及时拿到工资,与公司多次交涉,发生激烈冲突,矛盾愈发激化。
普兰店区铁西司法所在7月11日了解到此情况后,迅速上报,大连市司法局立即指派普兰店区司法局与铁西司法所多名人民调解员参与联合调解。经过多次调解,7月12日晚双方达成和解协议,52名工人领到了合计13万余元的工资。
这次涉众劳务纠纷的化解只用时两天时间,要得益于大连市司法局于今年4月建立的三级调解联动机制。
大连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郭忠旭解释道:“三级调解联动机制就是将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调解组织纵向贯通,充分利用调解资源,形成全盘矛盾纠纷处置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难易复杂程度,由街道一级或区与街道两级或市、区、街道三级进行调解。”
记者在大连全市矛盾纠纷分流微信群中看到,工作人员将最近一批45个矛盾纠纷分配完毕,包括家庭、物业、经济、医疗纠纷等,或由街道一级处置,或由区与街道两级处置。
事实证明,这种三级调解联动机制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今年6月1日,一起涉及千余户业主的系列物业纠纷爆发,大连市司法局首次启动了三级调解模式。起因是大连市某小区物业公司以拖欠物业费为由,将千余户业主告上法庭,涉案金额近亿元。而这起事件的背后,是因为小区开发商拖欠业主违约金,因而导致业主以不缴纳物业费对抗。被告上法庭后,部分业主准备集体上访。大连市司法局指挥市、区、街道共派出14名人民调解员,采取分案包案方式分别采取电话调解、登门服务等方式与被告业主逐一沟通,耐心宣传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告知业主此案所涉利害关系、业主应履行的义务与若不接受调解后的情况分析,逐一解答业主的疑问。
截至目前,经调解后原告同意撤诉的369件,签协议和已缴费的470件,占总数的88.7%,集体上访被及时化解。
全民调解吸纳人才
“为民调解免诉讼、老将出马全搞定!”“姓牛不算牛、调成才真牛!”……
这些有关调解的顺口溜,是大连市民石忠绪、牛珍等16人在近日举办的大连市第二届市民调解大赛16晋10比赛中,发表的调解宣言。2017年,大连市司法局举办了首届市民调解大赛,参与人数667人。时隔两年,第二届如期举行,参赛人数达1256人,选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除了人民调解员参赛外,律师、教师、警察、大学生、离退休人员等占参赛人数的68%。
“举办市民调解大赛,是为了提高市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率、首选率,让广大市民了解、热爱、参与到人民调解中来。用和解的理念、和谐的思维、智慧的方式、法律的手段解决发生在自己、邻居、同事、亲友之间的矛盾纠纷,筑起第一道防线,建设和谐大连。”陈杰介绍,此项比赛由大连市司法局与大连电视台法治频道联合举办,在比赛前夕和过程中,充分运用现场网络直播、网络投票、今日头条及西瓜、抖音视频等宣传手段,在全社会营造有纠纷找调解、有矛盾靠法律的良好氛围。
记者在手机上点开大连市第二届市民调解大赛网络投票页面看到,投票时间为7月25日9时至8月1日零时,石忠绪、牛珍等16名选手的网络投票数均已过万。
石忠绪是一名退休工程师,他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感触颇深:“此项比赛是在民间选拔跨界的调解高手,依靠群众让矛盾纠纷真正化解在基层,对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牛珍作为一名律师选手,在16晋10比赛中,调解的是一起随机抽取的赡养纠纷案件,她不仅化解了这起赡养纠纷,还帮助涉案的8位兄弟姐妹冰释前嫌。牛珍说:“我参赛后感受到,调解矛盾纠纷和律师办案差别很大,调解工作更多是注重案结事了,我会发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徐颖对记者说,市民调解大赛除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外,还是发现吸纳调解人才的平台。目前,已经在前100名选手中选拔出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10名兼职调解员充实到调解队伍中。